《少林寺》应该是我看的遍数最多的一部电影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县城很多单位轮着包场,发电影票财富配资,大人们轮着带我去看,看得我一次次热血沸腾,回到家就练武功,像影片中的武僧那样,大喊:“哈!哈!哈哈!”
我的同学里,有比我看得更入迷的,冒着挨打的风险,去剃了光头,仿佛武功大增。还有离家出走,去学武功的,学成归来,被家里猛揍一顿。
再后来,读金庸小说,少林寺不光在江湖上地位高,属于名门正派中的扛把子,更是高手如云,就连一个扫地僧,都是神一般的存在。
所以,我第一次去郑州,就专门到登封少林寺。那次时间非常匆忙,讲解带着我们从山门进去,匆匆转了一圈,就走了,没留下什么特别印象,只能算是满足了儿时的心结。
再去少林寺时,少林寺突然变成一个很大的景区,从停车场到山门就要很远,开始我没有坐缆车,走了很长时间,一路上,导游都在埋怨我们没有买缆车票财富配资,反复说强调这些路完全属于白走。
后来因节目拍摄,还去过两次少林寺,感觉少林寺确实是一个越来越大的景区,仅此而已,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商业气息,至于其佛教文化,作为游客,很难会有什么直观的感受。无论是作为景区的少林寺,还是作为电影和武侠小说的少林寺,或许,都不是最真实的少林寺。
所以,看到少林住持正接受联合调查的官方通报时,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,并没有那么震惊,反有一种石头落地的感觉。这块石头,是释永信自己搬起来的,这么多年一直悬在空中,大家都看着,都知道早晚会落下来,但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,而今,终于砸到了方丈的脑袋上。
正如一名网友所言,这很像是数学里的那种情况,就是有一个结论,很多人心里觉得肯定是对的,怎么想都是对的,但是要写个严格的证明过程太麻烦了,大家都没去写。今天终于有人开始要下笔写了,发现确实很简单,但写起来确实很长很麻烦。
因为,关于释永信的传闻财富配资,这些年从来就没有断过。2015年,一位名为\"释正义\"的男子实名举报他\"私生女\"\"挪用公款\",最终调查结果是\"证据不足\";2009年少林寺上市风波中,释永信曾公开表示\"寺庙上市是佛教的悲哀\",转头却推动成立文旅集团;2013年,他被曝在澳大利亚购买亿元豪宅……面对一波又一波的传闻,释永信自己曾经重复说:“有问题早就成问题了。”如今看来,那些问题或许对当时的他来说,只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罢了。
客观来说,对于少林寺的发展,释永信确实立下了功劳,并不是说他用几十年的时间,把深山古刹变成商业帝国,而是他确实让这些年的少林寺成了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。但功劳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,除了影视和文学的加持,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的政策所带来的时代际遇。但这也恰恰是容易被忽视的因素,意识不到的话,一定会导致其个人无限膨胀,直至跌入欲望深渊,难以自拔,“搂着姑娘念着经,不负如来不负卿”,玷污了少林寺这样的佛门圣地、文化高地,让人心痛。
之前,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,少林寺方丈永远是一身正气,大义凛然,没想到,第一次出现这么大的反派人物,竟然是在现实里。
现实做到了比虚构作品更有想象力的事,但愿少林寺的晨钟变成警钟,可以让更多的释永信引以为戒。但愿那些去寺院祈福的人们,许下的心愿,最终不是由释永信们去实现。
还好,少林寺没有释永信,照样是少林寺,因为,少林寺原本就不是释永信的,释永信时代终归成为过去,只不过,似乎还可以更早一点。
欢迎点赞,再点在看。
转发到圈,更多发现。
如若打赏,谨慎花钱。
啥都不干,见面有缘。
亿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